7月11日,上海市民朱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因询问“是否双休”,遭到上海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主管的辱骂与学历歧视。这起看似普通的职场纠纷,因涉事企业的恶劣态度和招聘中的歧视性言论,迅速引发社会对职场权益与企业用工伦理的讨论。
据朱女士回忆,7月初她通过某招聘软件向上海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递简历,应聘行政助理岗位。7月10日,该公司人事招聘主管方先生通过平台与其沟通,简单介绍了工作内容和薪资范围后,朱女士出于对工作节奏的考量,询问“公司是否实行双休制度”。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合理诉求竟引发对方的激烈反应。方先生在聊天界面接连发送多条带有侮辱性的言论:“你还想着在学校呢,天天睡的跟猪一样”“你又不是985/211”,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祝你一辈子都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朱女士提供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这些言论发送时间集中在10日下午3点至4点间,言语尖锐且充满恶意。
展开剩余71%“只是正常询问休息制度,没想到会被这样辱骂。”朱女士表示,自己当即截图保存证据,并向招聘平台提交了举报,但截至7月11日下午,平台尚未给出处理结果。她强调,无论求职是否成功,企业招聘人员都应保持基本的职业素养,“这种带着学历歧视和人身攻击的言论,已经超出了正常沟通的范畴”。
7月11日下午,媒体就此事联系上海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以“我不知道,也没有义务告诉你”为由拒绝回应,随后挂断电话。涉事的招聘主管方先生则未接听电话,其招聘账号在平台上仍处于活跃状态。
近年来“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引发争议后,求职者对休息权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是否双休”已成为职场人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企业招聘人员对这一诉求的态度,不仅反映其自身职业素养,更折射出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人文关怀。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鹏指出:“招聘环节是企业形象的第一道窗口,对求职者的尊重是基本底线。动辄以歧视性言论攻击求职者,暴露出涉事企业管理的混乱与价值观的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朱女士向平台举报后未获及时反馈的情况,也引发对招聘平台监管责任的讨论。根据《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用户的举报投诉。但现实中,部分平台因审核流程滞后、对入驻企业约束不足,导致求职者维权无门。劳动法专家李娜表示:“平台作为中介方,有义务对招聘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干预,否则可能沦为不良企业的‘帮凶纠纷留给社会
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经历:“曾因询问‘加班是否有加班费’被HR怼‘年轻人吃不了苦’”“简历上写着普通本科,被回复‘我们只要名校生,你别浪费时间’”。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问题:职场招聘中的权力不对等,使得求职者常处于弱势地位,合理诉求被漠视甚至羞辱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朱女士而言,这场求职风波带来的不仅是情绪伤害,更让她对职场环境产生疑虑。“现在找工作已经很难了,还要面对这种无礼对待,感觉很无力。”她表示,若平台处理结果不理想,将考虑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截至发稿,涉事招聘平台仍未就举报进展作出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起事件再次为企业敲响警钟:尊重求职者是招聘的前提,任何歧视性言论和人身攻击都将损害企业信誉,甚至面临法律责任。而如何通过制度完善保障求职者的平等对话权,如何强化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或许是这起纠纷留给社会的更深层思考。毕竟,一个健康的职场生态,既需要劳动者的理性维权,更离不开企业对基本伦理的坚守与制度对公平的捍卫。
来源:《正在新闻》,文章仅以弘扬职场正能量为主,若存在侵权,联系后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热点观察家#
发布于:上海市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