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完善职业发展通道与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院校合作,切实解决护理人才的后顾之忧。”
“是否可以在挂号平台增设‘长辈模式’,有针对性地增设高龄老人人工服务窗口。”
“发展银发经济,希望能破除年龄限制、规避技术壁垒,让老年人能消费、愿消费”……
“十五五”即将开启,作为上海的人口大区、民生大区、养老大区,杨浦养老服务将走出怎样的新路径?7月11日,养老行业从业者、办学机构负责人、老干部、志愿者、医生、企业白领以及社区工作者齐聚杨浦区,在杨浦区信访办联合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委社会工作部共同举办的人民建议征集市民圆桌会上,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5个话题提想法、亮思考,为上海“十五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规划贡献“金点子”。
王程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主管,也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学毕业就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护理队伍,却在不久后选择离开。“他们对职业发展有些困惑,觉得成长路径不够明晰。这让我意识到,完善护理员职业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如果在现有岗位补贴基础上,同步考虑技能等级和服务年限,加大补贴扶持力度,就能让这些年轻的护理人才看到实实在在的成长和回报,更有动力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他表示,要跟上社会对专业护理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还应加强和专业院校的合作,让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提前了解护理行业,吸引他们投身进来,缓解护理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多年服务和跟踪适老化改造对象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基础包内有的产品老年人家庭不需要,比如产品使用维护等。”杨颖是来自大桥街道的金牌养老顾问,结合丰富的工作实践,她认为在适老化改造中给予老年人选择和建议尤为重要。“希望能够引进更多优质的企业加入适老化改造,提升改造的质量标准,在街道多嵌入一些适老化改造样板案例和展示,让老年人们能够直观感受怎样才是‘适老化’,便于他们选择。”
在“老有所医”方面,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医务科科长钱峰建议对“就医流程”开展适老化改造,如创建“80岁就医零等待”试点,在缴费、取药等环节设置高龄优先窗口,配套志愿者全程陪诊;同时,增设高龄老人人工服务窗口,解决老人信息化操作难题。在数字时代,这种改造还应延伸到挂号的每一个步骤上,比如在挂号平台增设字体放大3倍、步骤简化至3步内的“长辈模式”,开发语音导航及一键呼叫功能等。
毛梁樱是家门口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服务社区老人的陪诊师,她结合工作经验发出呼吁,希望加快陪诊师职业化进度,做好陪诊师再教育再培训,从实操层面,她希望不同医院的就医流程、科室分布、专家排班等能够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平台,方便陪诊师和病人提前“做功课”,提高就诊效率。
在场的不少老年代表也纷纷表达了“老有所为”的意愿。刘红娣是已退休20年的医务工作者,目前还返聘在医院参与临床工作。“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老人也需要被人肯定、实现自我价值”,刘红娣希望未来能够多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精准匹配老年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比如,我作为医生,就可以参与科普讲座、医疗咨询等活动”。她还希望能够完善老年志愿者的保障机制,通过保险和健康评估,为志愿者合理安排任务,同时又能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如何更好地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群体的各类需求?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凤懋伦注意到老年人消费中容易出现一些年龄限制和“隐形门槛”,比如场所预约、演出抢票,无形中给老年人设置了障碍。他建议多设计一些针对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品类和产品,设计一些规避技术壁垒的途径,方便老年人参与。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现场文旅企业的呼应,表示已经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文旅品牌,也希望在政策支持下开发更多定制化的文旅产品,强化与各地的康养机构合作,打造“旅游 + 康养” 的新模式。
民政部门在听取各方建议后表示,在后续规划编制和工作推进中将对收集到的建议进行细致梳理与深入研究,积极吸纳转化,未来将继续坚持“开门编规划”,不断拓宽建议征集渠道,使规划更贴近实际、符合民需。
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