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发舆论热议近两年后,7月16日,针对河南省鲁山县“花费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一事,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再次发布情况通报。
通报称,2023年9月8日,由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2025年2月18日,与事件相关多人已获刑。
时隔两年,很多网友对那座“画风一言难尽”的牛郎织女雕塑依然印象深刻。2023年8月,不少鲁山县民众吐槽,这座当地拟耗资700多万元打造的地标雕塑造价过高,“太丑了,还贵”。据悉,雕塑高度约17米,采用铸铜、锻造、浮雕及着色相结合的形式,建造目的是展现鲁山文化之城、旅游之城的新形象。
早在2020年,住建部就已发布《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要加强对雕塑的管控、管理和审查,治理滥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标”现象。在此背景下,人们自然要问:鲁山县为何豪掷数百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前期决策动议时,有没有经过全面调研论证、充分吸纳各方意见?2020年才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的鲁山县,如此大费周章地建造“新地标”,于地方文旅发展而言又有几分效用,是否有浪费公帑之嫌?
随着公众质疑不断展开,有关此事的一些关键细节也得到披露。比如,该雕塑项目7月6日开标,当天即发布中标公告,可为何早在6月23日,就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雕塑基座已建起?这其中是否有招投标“走过场”的嫌疑?
对于上述关乎公共利益的合理质疑,当地有关部门无疑有义务给社会一个交代,而不能敷衍、拖延。如今,近两年时间过去,在网友的持续关注和追问下,当地联合调查组终于就一系列关键问题作出了进一步通报。
新的通报揭示出,这座华而不实、“又丑又贵”的雕像背后,不只存在审美上的问题,更存在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等违法操作。通报显示,经聘请第三方工程咨询公司对该项目进行重新核算,核定结算造价为207万余元。这与当地对外宣称700余万元的预算及最终中标金额相差500余万元。如此巨大的差价,折射出涉事工作人员大搞权力寻租、通过城市形象工程“揩油”,以及决策流程不规范、监管不严等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对以公谋私者、失职失责者严厉追责,将涉嫌犯罪问题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只是整改的起点。如何织密制度与规范之网、补上违规操作的漏洞,让腐败人员不敢、不能暗中向公共工程“伸手”,才是治本之策。
事发之初,面对社会质疑,鲁山县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度声称,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是规范的,中标金额也进行了公示。对这种看似“符合规范”,实则走过场、钻空子的做法,必须有针对性地堵上监管漏洞,加强决策规范性与透明度,确保公众、专家等各方意见被充分听取,避免有人继续假借城市形象工程之“壳”牟取私利。
总之,财政资金不容如此挥霍,城市地标也不该成为某些人捞钱徇私的工具。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牛郎织女”雕塑们,实在可以休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